《隋唐演义》全书共100回,看到第76回了。
《隋唐演义》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有点戏剧性,一直都想看,但却因为各种原因一直都未实现。反而,这部小说是我小时候最早接触的小说之一(其它如《杨家将》、《聊斋》、还有一本现在早已不知道去哪里什么大概叫《鹤形十二掌》)。
反而呢,跟《隋唐演义》的电视几个版本我都看过,甚至多年前一些连环画也看了不少,譬如我至今都记得有一本连环画里记载,大意是说徐(李)敬业反唐的事情,这些都是《隋唐演义》里边有的内容。
《隋唐演义》听这名字,就知道是隋唐时期的故事,小说从南北朝北周和南陈开始,经过隋文帝,隋炀帝,瓦岗起义,唐国公李渊起兵建立唐朝,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后到武则天改唐为周,之后中宗复位,嗯,目前我就看到这里。
看小说是我的习惯之一,给我的空闲时间带来了很大的欢乐,用我自己的看法:看书的过程极为享受。
孩子在阳台跟我聊起他们课本上一篇文章,是节选自《儒林外史》。孩子讲到,说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临死了还不忘记让人把灯草熄灭一根,可见这人守财奴多么严重。
我看过《儒林外史》书,知道这个故事是取自《儒林外史》其中一段,大约是开篇没多久,那时候范进貌似还没中举,很被周围的人看不起呢。:)
书里记载的严监生确实有这段,但是我读过全书,以自己的理解,严监生并不是那样的人,反而我认为严监生是个勤俭持家,遇事敢花钱也会花钱的人,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到临终了,吴敬梓老人家给他安排了那么个场景?弄的百年来,严监生死后“名誉”扫地,活脱脱变成了个吝啬鬼的代名词。
不过既然课本上这么讲,那就这么看待吧。国内的语文和考试,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要你写出最真实和准确的答案,而是只要写出了出题者想让你写出的答案,自然就能拿到高分了。
Image by Pheladi Shai from Pixabay
就像前些年的时候,忘记哪一年好像是高考(中考?)题吧,其中一篇短文,让你分析作者当时的心里,按照出题者的本意,自然得洋洋洒洒,一通深奥分析。
恰好那作者还健在,也有个孩子。孩子回家后作者写那文字当时的感受。作者很坦然回答,
当时确实啥都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就应该那样,就是文字表面上表达的那个意思。
我家门前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要是鲁迅还在,你问他当时啥想法?为什么要这么写?
估摸着他会很不耐烦回答你,
“我哪里有那么多想法,纯粹就是为了多拿点稿费撒”
你若真给出这样的答案,不仅得不到高分,甚至还被列了差评。看起来,真相和事实啥的并不是最重要的。
国内的教育,有时候真的是变相着教人说假话,编假话,这样做,才能拿到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