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由甚麼時候起, 我好像把錢看得好重. 記得剛到平台時 (還是Steem的年代) 我都不是這樣的, 當時我覺得, 儲錢是重要, 但不管你怎儲, 都不會令自己富有起來, 想富有, 還得自己想方法賺工資以外的錢, 最好是用錢生錢, 這樣比較舒服. 當時我在幣圈賺到100元, 大概會花30元獎勵自己, 餘下的繼續拿來投資.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我好像越來越不願意花錢, 變得摳摳門門的, 久而久之, 現在被人說我有點太計較錢銀這回事. 也許是世界經濟大環境令我改變吧? 細想了一下, 我太約是在重新通關後, 即是2023年開始變得摳門, 一心只把賺來的錢都存起來, 既不花錢, 連投資也畏首畏尾似的. 所以這兩年沒少折騰, 也沒賺到多少錢就是了.
昨天早上剛好看到一篇報導, 說一個老太婆年輕時只顧存錢, 都沒怎享受生活, 到她現在老了, 郤出現她口中的「錢多到都不知道該怎麼花,但根本從未享受過,幸福的回憶卻比她想要的少。」
看完這篇報導, 我又開始反思一下自己, 這兩三年, 我跟文章中的老太婆的確有幾分相似. 我是不是要像他, 年輕時只顧存錢而放棄大部份社交活動? 到老來才後悔? 到時我可能錢有了, 但朋友或湘不在了, 自己身體也沒辦法支撐出國旅行了, 也跟那個老太婆一樣, 陷入了有錢沒地方花的困境?
一想到這裡, 我馬上有答案了, 我不想. 現在我每天的生活都是, 早餐幾乎只去同一家餐廳, 午飯也只去那幾家, 晚飯的話, 如果是留在香港, 我太多數會去麥當奴吃個30元的特價餐再加一個魚柳包, 一共44元.
最近我不是身體有點問題咩, 我開始懷疑, 是不是這十多年吃麥當奴吃太多了, 太油膩, 搞到血脂過高, 導致現在這個問題? 雖然暫時知道不是中風,鬆了一口氣, 但同時發現了其他問題, 畢境我未正式回醫院覆診, 是甚麼問題也只是自己瞎猜, 我還是等醫生給我結論吧.
看完那篇報導, 我想馬上作出一些小改變, 之後再慢慢作出大一點的變動, 吃飯的話, 不要擔心覺得試新餐廳或者新菜式會踩雷, 浪費錢吧. 錢是賺來花的, 本來打工賺錢就是為了生活, 我這幾年好像本末倒置了, 為了賺錢搞到自己沒了生活.這可不行.
記得2021年由深圳隔離完回港, 為了打發時間, 我買了一台 Xbox Series X, 當時同時買了一年的Game Pass會員, 所以第一年的時候, 我沒少玩遊戲, 但那個會員過期之後, 我漸漸變得不怎碰我的 Xbox了, 這幾年自己也買過5-6隻digital 版的遊戲, 但真的有玩完的, 好像就3隻. 還有三隻玩到一半就沒再碰了. 那陣子又覺得浪費了錢買遊戲, 後來又變得因為不確定看上的遊戲好不好玩, 又一直沒買, 其實就是100多人民幣的事.
換著是以前, 我比較過實體遊戲跟digital 版的價錢之後就秒下單了, 現在又覺得實體碟比digital 版貴了幾十元, 又一直拖著沒買. 順帶一題, 現在不管是Xbox也好, PS5也好, digital 版遊戲都是個潮流趨勢了, 2024年Xbox遊戲營收有80%是來自digital 版, 雖然PS5還好多實體遊戲, 但預計SONY好快也會把實體遊戲淘汰.
但我自己仍然喜歡實體碟, 因為digital 版要登入你的email box, 購買記錄都是鄉定你的email的, 那麼, 如果有一天我的email被人黑了, 找不回密碼了, 我花那麼多錢買的遊戲豈不打水漂? 加上wifi下載遊戲的速度, 遠不如用實體碟安裝來的快, 所以, 有實體碟的話, 我還是偏愛買實體版.
早兩天, 見到一只遊戲. 上Youtube看過walk through, 覺得終於不會踩雷了, 於是便買上下單買下來. 對囉, 100多元的事, 還糾結個屁. 我去照個MRI都花了差不多一萬, 雖然理論上公司的保險可以報銷, 但最終決定權在保險公司手, 最終我能報多少都未知呢. 我還差那100多元?及時行樂吧, 100多元, 在香港也就夠買一包煙, 摳摳搜搜干嗎呢?如是者, 我終於不再糾結, 下了單等到貨, 之後把光碟拿回香港, 好好享受我的遊戲樂趣吧.